——赴台考察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侧记
王建宇
台北市自1992年正式全面推开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及综合处理工作,不到2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的环保目标,并向建立城市环保永续的美好愿景迈进了一大步。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台北市以此为核心内容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台北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工作之所以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政府强力推动,舆论全力支持,民间广泛参与。
垃圾分类袋 市长随身带
“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的目标是
在推动之初,政府公职人员,特别是环保局全员下到各区街示范、宣讲、劝导。一开始这项工作同样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甚至也发生过政府劝导人员被打伤的事件。但由于政府的持续强力推动,市长更迭,政党轮替,该项工作的力度都丝毫没有减弱。马英九在任上一段时间逢会必讲,有时还亲自下到街区宣传,他的口袋里随时准备了一个小垃圾分类回收袋。官员的率先垂范,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上行下效,自然群众的工作就容易做了,很多的症结问题也迎刃而解。
让每一双眼睛,都成为监督者
台湾的电视,每天都可以从当地电视节目里看到关于“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方面的消息或专题报道,新闻舆论的宣传和监督,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开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导游说了一件“小事”,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一个家长在送小孩上学途中,随手将一袋垃圾扔进了路边的公共垃圾箱,结果被市民用DV机拍摄到了。这个市民先发给有关执法人员。执法人员当即讯问,这个家长起初否认,说是外卖早点的垃圾,但当执法人员打开他扔的垃圾袋,里面有鸡蛋壳、菜叶等明显是家庭厨余的垃圾,他不得不认罚。罚款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当这个过程被媒体报道后,对社会和广大市民的警示作用则更大。许多市民都觉得这样的行为很可耻,特别是中小学生更觉得有这样的家长而羞愧。我们一路上看到很多的公共垃圾箱都醒目地印着台北市环保局的告示:“严禁投入家户垃圾包,违者得处新台币6000元罚金”。台湾的环保教育,特别是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相关知识和做法,都是从小学乃至幼教就开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确要从娃娃抓起。
感悟“心灵环保”
考察中,我们参观了一个教会办的慈济功德会内湖资源回收站。尽管主办单位是宗教组织,但有许多的理念和做法,却值得社会和公众借鉴,特别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志愿服务行为和“续物命,造福慧”的理念,对于我们每一位公民形成环保的自觉意识非常重要。这个资源回收站的工作人员全部都是社会义工,从市区各处无偿运来的各类资源垃圾,由这些义工进行初分拣或拆卸,进行各种形式的加工。
正如台湾著名佛教人士圣严法师所言:“自然环境的保护,一定要靠人来完成,为了能达成此一任务,必须从人类内心的意愿及认识做起,进而身体力行”。即追求一种“心灵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