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发布了《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
京津冀地区1月间持续的大范围强雾霾天气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这是继2011年“PM2.5运动”后,中国社会再次高密度集中关注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
在此之前,在2011年底,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有关限值,为中国治理空气污染设定了时间表。但就目前的形势看,既有的举措可能远不足以应对中国日趋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全面拉响了红色警报。
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近日公布的研究成果强化了这种担忧。研究显示,今年1月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
要强调的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在该污染事件中,共有800余人丧生。美国政府在后来的调查中称,石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就是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让人不安的是,在前述中科院的研究里,专项组也检测出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分别为氧化型有机颗粒物、油烟型有机物、氮富集有机物及烃类有机颗粒物,占比依次为44%、21%、17%和18%。专项组警告,这是一个“最危险的信号”,因为含氮有机颗粒物正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北京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已经初具条件,未来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只要相关气象条件具备,北京完全可能出现类似的毒雾污染事件——届时,北京将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生化之城”,甚至如我们此前警告的那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环境崩溃的超级城市。
事实上,这种环境崩溃即使在现在也有所体现。去年底,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发布了《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研究指出,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污染分别造成早死人数为2349、2980、1715、726人,共计7770人,远高于当初的洛杉矶。在这些让人感到麻木的数字背后,凸显出中国的环境污染程度已远超人们的想象。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几个重点城市的空气污染,已足可载入世界污染史册。
仔细观察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环境污染并不止于空气。事实上,近段时间一连串报道指出,中国的水资源、土壤等最基本的环境要素,都处于重度污染之中。近日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财新《新世纪》周刊则指出,早在2006年,中国环保部发布的数据即表明,中国是全球土壤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据不完全调查,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万亩,另有污水灌溉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三者合计1.85亿亩,占中国耕地总量十分之一以上。而这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数字。当前土壤污染数据肯定高于十多年前。
以史为鉴,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过类似环境危机。除了前述的伦敦与洛杉矶,日本在上世纪50、60年代水俣湾汞污染事件也曾震惊世界,遗祸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才逐步消除。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环境污染来得太早、太快,相比之下,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此前表示,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看,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污染达到峰值;而目前中国人均GDP不过6000美元——这还是贬值后的计量单位。这种“未富先污染”的形势,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两难,要环境,还是要发展,这将成为困扰未来中国经济的几个核心命题之一。
但我们应该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的环境保护议题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可言。最近几年,中国社会连续爆发“环境保护运动”,围绕环境问题,先后有厦门、大连、什邡、启东、宁波等地爆发大规模集体性事件。在经济、社会与政治压力三面夹击下,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会比任何发达国家都要棘手,与难以化解。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不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不是发个文件就能够解决的事情。早在1973年,在时任总理周恩来的推动下,中国便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出台实施《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但并没有阻止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今时不同往日,可没有那么充足的回转余地,可以“先污染,后治理”。红色警报已经全国响起,中国的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并将为此付出极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