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开始,湘江湘潭段干流地表水质迎来了一个转折点,3个监测断面达标率首次全部达到100%,并且一直持续至今。今年上半年,湘江湘潭段支流水质也发生了一个改变,西阳渡口断面水质较去年上升2个等次。水质改善的背后,是不断加大的治污投入。最近,我们走访了湘潭市环保部门,探秘水质改善背后的治污投入。
重金属治理投入最高
重金属算得上是湘江水质的头号“敌人”,2006年爆发的镉污染事件,仍让许多湘潭市民记忆犹新。这次镉污染开始让人们更加关注水质,并最终促成政府实施竹埠港、锰矿、吴家巷工业区等4大片区47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据市环保部门估算,我市“十二五”期间重金属污染防治费用的直接投入达30多亿元,是湘江治污成本最高部分。
之所以投入高,是因为重金属治理涉及到大量企业拆迁、补偿、奖励、征地等,我市借助重金属治理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一次调整,部分产能不高或者与环保政策不符的企业直接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对100家涉重企业产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其中取缔关闭企业53家,淘汰企业45家,搬迁企业2家,湖铁、湘钢等一批重点企业治理也在全面推进,全市铅、镉、铬、砷排放量大幅度削减。我市还重点推进了竹埠港化工区重金属整治,2014年竹埠港28家企业全部退出,为全省重点区域重金属整治探索了路子,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截至目前,我市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直接投入达到30多亿元,其中主要包含了国省专项资金、地方和企业配套投入几个方面。此外,重金属污染治理还包括隐性成本,因为企业关停直接影响到地方的经济收入。例如竹埠港地区2011年工业产值为45亿元,完成税收1.12亿元,但我市对竹埠港“退二进三”没有丝毫犹豫,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决心可见一斑。
市场化治理城镇污水
除重金属外,城镇污水也是湘江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此我市先后建设了5座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放。据了解,我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为河西污水处理厂,始建于2003年,两年后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量为10万吨,当时我市每日产生的城镇污水大概为20万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污水也急剧增加,为此我市再建了另外4座污水处理厂。
目前我市已拥有河西、河东、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等5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42万吨,使我市城镇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0%左右。其中河西污水处理厂目前污水处理能力最高,其累积投资金额最多,达到2.8亿多元。此外,河东污水处理厂投资达1.7亿元,湘乡市污水处理厂投资为9600万元,韶山污水处理厂为6700万元,湘潭县污水处理厂为5272万元,5个污水处理厂总计投入6.77个亿。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采取BOT模式,即政府授予私人企业承担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企业可利用污水处理厂赚取利润,政府对污水处理厂拥有监督权和调控权。这一市场化模式减少了建设成本,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污水处理更为高效。据统计,2014年我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为58238吨、7256吨,其排放量较2010年分别减少了11178吨、1326吨,提前完成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畜禽养殖退出湘江干流库区
市环保局环保专家告诉我们,禽畜粪便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最大的影响便是水质富营养化,因此湘江治污第三个大动作便是湘江干流库区沿岸畜禽规模养殖退出,相对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城镇污水治理,这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为推进禽畜规模养殖退出,2014年以来,我市湘江干流库区沿岸畜禽规模养殖户共退出477户,退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各级畜牧部门开展了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指导与服务290多次,帮助退养户转产转业97户。全市共计发放补偿退养资金4028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691万元,市级配套资金96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377万元。